6月4日晚7时30分,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拉开帷幕。黄梅挑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7岁的石九梅老人,带着源自黄梅的挑花工艺品走上了舞台。
当晚,黄梅挑花同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融合,将古老的“非遗”之美,结合当下的时尚艺术,不断探索发现艺术的魅力。
“黄梅有女皆挑花”。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是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起源于元代,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2006年,该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立体的中国画、无声的抒情诗”。
近年来,黄梅县做好“非遗”开发利用文章,把“挑花”盘成了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该县已开发窗帘、壁挂、地毯、画匾、服饰等挑花产品10余类500多个品种,年产值近1亿元,黄梅挑花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部分产品还销往日、韩等20多个国家。(曹竞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