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条板件全程不落地生产线、索菲亚第一个工业4.0车间在索菲亚黄冈基地投入运行;
第一台国产小型行星减速机、第一台国产谐波减速机都诞生于科峰传动,每一个“第一”,打破的都是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
兴和电力“挤包式绝缘管母线及其制造方法”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鸣利来三牙轮钻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并“钻”出国门到20个国家……
近年来,我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今日黄冈正澎湃着“第一动力”的新动能。
战略驱动,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毕昇活字印刷术、李时珍《本草纲目》、李四光地质力学等一批载入世界科学史册的黄冈历史绝响,见证着千年古城曾经的辉煌。
在新时代的科技革命和双创热潮中,工业腿短,人才紧缺、创新乏力,成为老区黄冈面临的“创新之窘”。
实现高质量发展,黄冈路在何方?“黄冈如果不强化创新驱动,不强化人才支撑,新旧动能就很难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刘雪荣掷地有声。
聚焦黄冈痛点,瞄准背靠武汉科教大都市优点,2013年6月以来,黄冈把市校合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以千企联百校为依托,以“一园八基地”为载体,掀起了“聚集人才、创新科技”的高潮。
创新机制推动,由市“四大家”领导挂帅,77家市直单位组建了52个高校联络工作站,形成了“一位副市长+一个部门+一个工作专班+联系一至两个高校”的对接机制,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政校企三方高层领导密集交流互访。
创新政策策动:市委、市政府出台“1+N”政策体系:即《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聘用科技副总、创新团队的意见》《关于促进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决定》等一揽子新政,引导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加速向黄冈聚集。在全市营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逐渐深入人心。
今年夏天,亚洲第一条板件全程不落地生产线落户黄冈索菲亚基地,这也是索菲亚第一个工业4.0车间:原料板件从智能立体原料仓出发,经过开料、封边、打孔、分拣、打包等工序,全部由机械臂、智能物流系统等自动完成,全程不落地、不经人手。
索菲亚负责人介绍,两条生产线单班仅需40人,每天可生产800套规格不一样的订制衣柜。在过去,同样产能的传统车间,需要200名熟练工人,这要归功于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创新团队和公司的密切合作。
索菲亚并非个案。5年来,黄冈与国内62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478家企业与80所高校院所的合作,催生一批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优秀科技型企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市校合作的“黄冈经验”叫响全国。
平台推动,助推创新要素快速汇聚
工地上作业的大型挖掘机械盾构机,离不开核心部件——顶管机。
4年前,顶管机是德日企业的天下。如今“黄冈智造”的顶管机占了全球市场的近三分之一,还让国内盾构机售价下降了50%以上。
这得益于科峰传动与多所高校院所共建的传动技术研究院,这里创造出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在机器人、雷达、航天发射平台等高精尖领域。
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的支撑。黄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相结合,已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级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园区平台,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以市校合作为特色,黄冈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队,形成“一区七园”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深化与东湖高新区合作,推动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丽新强调,要以高新园区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黄冈落地生根。
新建一批孵化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在黄冈高新区,建成了全省除武汉市外最大的大学生孵化基地,也是黄冈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4年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汪航入驻这里,开始ICE机摩人研发,如今已申请了18项专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进入批量生产,获得A轮投资4200万元,实现了从0到估值1亿元的逆袭。
打造“科技+金融”平台,实施大别山金融工程,“珞珈梧桐、科创天使”等基金纷纷落地,助推246家企业在科技板挂牌、数量全省市州前列。
5年间,从全市没有一家创业孵化基地,如今全市建成各类孵化器34家,其中国家级5家,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935个;建设科研平台总数达到235家,建成院士工作站3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8家;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老区黄冈已成燎原之势。
项目拉动,培育新经济主力军
3年前,在黄冈千企联百校对接现场,以种植猕猴桃为主的湖北全苑公司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签订了转化具有“高糖高酸、高维生素”等优质“金玉”猕猴桃的协议,在浠水散花等地示范种植1200余亩,采取有机生态种植,打造私人订制模式,“零售论个卖,批发用秤称”,创立了“卡思特茉”品牌,年产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公司走出了传统品种质低利薄的发展困境,农民得甜头,科技扶贫有“准头”。
在企校对接实践中,黄冈创造性地以科技成果大转化的四种模式引进科研项目:即联合研发、技术入股、成果引进、延伸转化,300余项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在黄冈落地转化,变现为“真金白银。”
连续两年科技成果转化完成率居全省市州首位,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现场会在黄州召开,推广黄冈做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市科技局探索出了五步工作法,推进校企精准对接,5年来,通过组织企业“走出去”、把专家教授“请进来”、举办专场对接会等多种途径,开展各类对接活动300场,转化科技成果312项。
蕲艾,被誉为“艾叶之王”。4年前,蕲春仅有3家作坊生产艾条、沐足包2个产品,2013年以来,依托千企联百校,打造园区、科研、基地、营销等为一体的“大平台”载体,给蕲艾产业注入科技创新的“DNA”,开发出1000多个产品,获得专利145项,产值从2011年的几百万元到如今的40多亿元,“中国艾都”强势崛起。
招商局集团蕲春项目负责人表示,黄冈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我们来蕲春投资300亿元,打造千亿级的大健康产业,构建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5年来走访调研企业865家,征集技术需求800项,发布科研成果2300项,签约合作项目355项。
贵族真空通过千企联百校对接活动,与中广核太阳能公司、华电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太阳能系列产品,新订单超过5000万元。
如今,在黄冈,一批像贵族真空一样的“高、精、尖”企业茁壮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人才带动,释放“第一资源”活力
创新驱动,核心是科技创新,实质是人才驱动。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黄冈出台一揽子“含金又含情”的人才新政,铺设人才集聚的高速公路。
推进大规模实习实训,实践育人引人才。麻城葛洲坝兴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去年暑期接收武大等重点高校28名大学生实习实训,有26人选择留下,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科研能力。
深层次科研对接,事业发展留人才。“千人计划”专家桂裕鹏,将太阳能移动能源基地项目落户黄冈高新区,今年正式投产,日产太阳能移动电池1万片,预计年产值约1亿元。
聘任科技副总是我市聚集高端人才的有效抓手。湖北精诚钢构公司聘请黄冈师院喻国铭教授为公司科技副总,研发出我国第一条完全意义的钢结构涂装自动线,改写了全国的钢结构产业格局,这项技术成果,已由省科技厅列入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进行产业化推广。
5年来,8万余名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带动29061名大学生到黄冈创业就业,其中硕博士853人,100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黄冈创新创业。
科创天使投资500万元支持卓安消防吴林军等7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当年创业当年见效,年创产值过千万元。
河南籍80后IT精英李明攀放弃上海高薪,在黄梅创办谦益农场发展生态农业,2017年营业额过5000万元。
红安县大学生董正映回乡创办凯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2个,年税收过10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人口400余人就业。
外引内培,大咖云集。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创新团队、科技项目,更孵化着黄冈未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建成全省区域性增长极的征程中,黄冈更加需要创新驱动。
以市校合作、千企联百校为依托,把黄冈建设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先导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创新湖北”的示范区,黄冈人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胜不休。(沈红星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