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决策,昭示一方区域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一声嘱托,激励一座城市加速前行!
五年前,小池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寄望:将小池建成中三角跨省经济特区、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2016年,省委省政府将小池确定为全省首个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嘱托小池为全省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战鼓声声催征急,跃马扬鞭更奋蹄。五年来,黄冈牢记省委、省政府殷殷嘱托,按照“省级战略、市县实施”的要求,坚持省市县镇四级联动,深耕“试验田”,奏响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强音,书写着先行先试、不胜不休的小池故事。
门朝大江涌激流。五年后的今天,昔日的烟火小镇蝶变成白富美的滨江新区,升腾起“经济特区”气场:小池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增加到25平方公里,增长了5倍;小池有6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15%以上,有30项工作在全省、全国率先“破冰”;小池人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去年10月,小池滨江新区管委会荣获湖北省首届改革奖单位奖,是10个获奖单位中唯一乡镇。
省委书记蒋超良到黄梅小池调研,充分肯定小池改革发展成效,认为小池初步走出了一条中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
省长王晓东在《湖北小池滨江新区招商引资情况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鼓励小池以更大的力度打造好的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聚集的新跨越。
市委书记刘雪荣高度评价小池改革开放在全市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要求在全市推广“小池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小池大地迸发出磅礴力量,绽放出灿烂光芒!昭示着小池昂首阔步迈进新时代。
让历史昭示未来,五年的小池滨江新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为全省能提供哪些范本,又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门户之问
建设湖北改革示范区,打造鄂东桥头堡
东部沿海如弓,万里长江如箭,京广一线如弦——小池,恰在引弦扣箭处:南望九江,东倚安庆,素有鸡鸣三省、鄂东门户之称。
凭借如此优厚的地缘优势,自1988年来的20多年里,小池先后9次进入国家和省级改革发展重点战略视线。
机遇一次次的惠顾,小池,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迅速崛起。而一江之隔的九江,发展突飞猛进,把小池远远地甩在后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出卷人。
当中三角、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等新的改革发展棋局推至湖北、光顾小池,全省上下都清楚,小池再也不能错失良机。
小池,如何走向未来?
知之深,爱之切。2012年6月,省委省政府将小池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召开现场办公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黄梅小池开放开发的意见》,对小池进行了战略定位、总体规划,强调要在城镇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四个方面,对接九江、融合九江,翻开了小池改革新篇章。
风樯动,起宏图。四面八方的“筑梦”力量,如潮涌般奔向小池,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小池开放开发作出重要指示,30多个省直部委厅局密集调研,省市县三级给力小池,迅速掀起小池建设新热潮,从2012年至2015年,小池发展日新月异——
城区由小变大:八车道的湖北大道、清江大道、沿江路、五环路等8条主干路纵横镇区,妙乐景区、小池印象、清江烟雨、太子公园等街头节点园林设施争相竞秀;长江岸边5000吨级综合码头塔吊高悬。
产业由瘦变壮,经济由弱变强,干群的精气神高了,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
最头疼的是基础设施狂飙突进,人口聚集却不尽人意;
最焦虑的是产业短板,“造血”功能跟不上;
最困惑的是九江一桥为期三年的封闭维修,给人流、物流带来新的压力;
最担心的是三年行动计划后,能否继续得到各方倾力支持?
“内忧外患,小池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小池往何处走?”时至今天,黄梅县委书记马艳舟回忆起当时的境遇,仍然忧心忡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斌关于小池开放开发的调研报告,引起省委领导高度关注。
2015年8月19日,省委省政府再次在小池召开现场办公会,充分肯定小池取得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并明确将实施支持小池开放开发的“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小池发展的意见》,绘就了小池新一轮改革“路线图”,明确了小池发展目标,改革重点——
把小池建设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桥头堡”、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示范区、沿江城镇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经济特区”、长江经济带特色鲜明的滨江明星城镇…
2016年,省委、省政府将小池开放开发作为省级战略,列为全省唯一由市县承担的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项目,并由省长王晓东领导督办。
2016年8月2日,省政府在小池召开“推进小池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战略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改革发展战略合力,把小池建设成湖北的改革示范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创新的基地,为全省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当天会后,市委书记刘雪荣立即在小池召开了黄梅、小池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目标,提出了四问:商怎么招?开放开发格局怎么形成?与九江合作怎么拓展?体制机制怎么创新?
面对一道道时代考题,集经济特区、桥头堡、示范区、试验区等重任于一身的小池,如何杀出一条血路?
变革之新
5年再造一个滨江新区,6项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左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发展是最好的答卷。
5年前,站在九江一桥上,放眼两岸,南岸九江高楼林立,欣欣向荣;北岸小池房屋低矮,萧条落寞。
5年后的今天,北岸沉寂的小池,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与南岸九江相媲美的大楼、厂房,48平方公里的小池滨江新区框架已拉开,大城气象初现——
东部12.3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横空出世,建成企业32家,在建待建企业41家;
中部文体产业园建设工地,挖掘机、塔吊、深基坑,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如当年的“深圳速度”;
西部商贸物流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农产品物流港蔬菜市场,人声鼎沸,日进斗金;
北部妙乐农禅园有序推进,将建成为传承历史、文化育人、环境养身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小池与武汉丰太投资集团以PPP合作,共同投资15亿……
2012年至2017年,小池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增加到25平方公里,增长了5倍,城区人口每年以近2万人的速度增长,近半数的村及居民实行“洗脚上楼、集中安置”的原则,由农民变市民。
与日俱增的城市味道相得益彰的,是“撑杆跳”式逆风起飞的经济实力:5年间,小池有6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15%以上,8项经济指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全市、高于全县,与2011年相比,实现了:
两个“翻一番”——GDP由36亿元增加到8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由6456元增加到16000元,增长2.5倍;
两个“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29亿元增加到12.3亿元,增长近4倍;个体工商户由不足2000家,增加到1万余家,增长4倍多;
两个“翻四番”——财政收入由5323万元增加到6.9亿元,增长近13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0.47亿元增加到92亿元,增长8倍多;
……昔日的烟火小镇蝶变成“白富美”的滨江新区,升腾起“经济特区”气场,小池大地,投资之强劲,项目开工之密集,变化之显著,力度空前。
人民是阅卷人。走进小池,耳闻目睹,处处是亮点,人人有点赞;
去年11月25日,湖北鼎源建材有限公司资料员闵敏根据一次性告知书上的材料要求,到小池行政审批局办理施工许可证,当天就办理完毕。
去年11月27日,黄梅雄博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广华到小池行政审批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小时之内就办理完毕。
以前要到50公里远的黄梅县城办理,需跑多个部门,最快需要15个工作日完成。现在只需在小池行政审批局一站式办理。“方便、快捷”是大家最切身的体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始终。今年62岁的李春华,是小池涂咀社区人,家里5亩地在2012年被征收后,儿子儿媳进了小池临港产业园企业打工,自己在社区担任保安工作,工资加上失地养老保障生活补助金,每月收入达2000余元。
去年6月17日,小池滨江新区首届运动会在湖北理工学院滨江学院举行,来自小池全镇的50支代表队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篮球、羽毛球等6个项目的比赛……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洋溢在人们的笑意中。
民生的温度,幸福的光芒,已成为小池改革发展的意义所在。这一份温暖的追求,照亮小池未来的前程。
奋进之路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做强产业支撑,厚植体制机制优势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通向“示范区、桥头堡”的突破点在哪?
小池的答案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以问题引导改革,以改革解决问题,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深耕“试验田”,引领小池在更高质量上创造新业绩。
这五年,“改革”是最强劲的脉动——
着眼于解决“责大权小”问题,实行强镇扩权,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成立小池滨江新区管委会,作为副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区镇合一”。
着眼于提高工作效能,实施大部制运作、扁平化管理。管委会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部、城乡建设部、社会事务部、农村工作部、效能督察部等“一办五部”。
着眼于解决审批,深化放管服,成立全省首家乡镇级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等7个直属机构,将县直35家部门共计120项行政审批权下放小池,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市场准入类审批事项提速96%,项目建设类审批提速82%,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新路子。
着眼于盘活人才资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乡镇中率先推行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所有村级定编干部工作报酬统筹发放,所有村主职、副职干部全部实行脱产上岗。
一大批改革试点在小池大地荡起涟漪,释放出发展新活力,一座充满生机的大城正在强势崛起。
这五年,“创新”是最突出的主题——
创新招商机制,制定全国最优《招商引资奖励扶持办法》,在全省率先取消所有涉企行政服务性收费,每年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1300多万元,打磨“小池磁场”。
建设产业孵化器,与省高投合作,推行委托招商,共招引企业11家,实现“满园”。
今年59岁的殷文新是小池镇退休干部,他发挥余热,成功引进了文体产业园、商贸综合市场、汽车后服务市场三个项目,累计投资7亿元。
推行安商服务“1+2”,小池每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保一家已投产企业、一家签约在建项目;跟踪督办“1+2”,每月一次督办会,签约一批项目,发一期通报。
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哪里气候适宜,候鸟就迁徙到哪里。
专注物联网的“传感+传输+智慧”系统的宇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在广州市,董事长廖孝彪说:一句“小池不小”的推介,让他看到了家乡开放开发的前景,2013年投资2亿元兴建湖北宇洪光电科技园,一期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2017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成为华中区域最大规模的线缆生产工厂。公司还计划将总部移师小池。
已于2013年从深圳搬到小池临空港产业园的通力电梯公司,是一家集销售、研发、设计、生产、安装和售后维保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电梯企业,产品远销缅甸,2017年实现进规。
这五年,“开放”是最铿锵的旋律——
跨江合作健步起飞。小池、九江,一江连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九江到小池全国首条跨省公交高效运行,已运送乘客2000多万人次。
两地养老医疗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转移接续加速推进。
江西熊英杰投资3亿元,在小池建设文体产业园,还计划把自己福州汽配厂也搬迁到小池。共引进九江客商来小池投资项目10余个。
两地农民相继成立养鸭、养猪、蔬菜、水产、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入社农民2300多人,从原来相互杀价,到现在在信息、技术、市场网络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九江70%以上蔬菜来自小池。
跨区合作开创新局面。小池综合码头资产成功入股武汉港发集团,累计吞吐量突破60万吨;开创全省首个乡镇兴办大学的历史——县政府投资5亿元,兴建占地面积191亩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兴办湖北理工学院滨江学院,为小池发展量身定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商务、环保等7个专业,推行政产学研用,目前在校学生600多人。
这五年,“协调”是最和谐的画卷——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开发建设范围从48平方公里主城区拓展到153平方公里全域,坚持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发展。首批30辆出租车正式开通运营,新增3路公共汽车线路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公共交通全覆盖。
这五年,“绿色”是最醒目的底色——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等理念深入人心。对世邦化工、小池硫酸厂、曙光化工等污染型企业进行了关停退园。拆除养猪场20家。取缔小码头13家。
引进烽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投产。这是一家把棉花、油菜、稻谷等农作物秸秆进行回收,加工制成生物质燃料的绿色科技型企业,既让农民庄稼秸秆变废为宝,又为需要供热企业提供锅炉燃料,解决煤锅炉污染问题。
这五年,“共享”是最切身的感受——
民生决定目的。一组数据反应小池民生温度:五年来,小池镇拆迁2900户,110多万平方米,征地3万余亩,建设安置房50万方。对60周岁以上失地农民每人每月发放255元养老保险金,目前519名符合条件人员购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每年补贴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900余万元。
实践之思
坚持顶层设计 打开思想阀门 勇于担当实干
“鲲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五年改革路,今天的小池激情一跃,让人惊叹——小池不小!池小能容月!
小池成功的背后,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顶层设计是改革发展的首要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小池作为第一个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立足于小,着眼于大;立足于池,着眼于江;立足于尾,着眼于头,意在为全省城镇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范本,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打造节点,为推动湖北绿色发展提供经验。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多份文件,召开多次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为小池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次重大难题、关键时刻,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省委书记蒋超良深入小池现场指导,省长王晓东8次到小池召开现场办公会。九江曾有领导感叹:“湖北省对小池的支持是给枪又给炮,还吹冲锋号。”
解放思想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前提。“解放思想的‘总阀门’不打开,发展的‘活水’永远也流不动。小池的发展证明,只要解放思想,土地、资金都不是问题。五年来,小池用创新试验的办法,盘活了土地、资金,项目纷至沓来,发展水到渠成。小池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在“舍与得”中解放思想,小池在多项领域向九江投怀送抱,出台最优政策招商引资,“放水养鱼”实践证明没有舍就没有得;要在“破与立”中解放思想,小池在改革中,突破部门利益的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破除了许多阻碍改革发展的壁垒,5年来,小池有诸多全国“率先”可圈可点:两地跨省医保结算在全国率先破冰,在全省率先取得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权,率先在全省建制镇中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等;在全开放中解放思想,坚持全面开发、全域开发,与九江、黄石、武汉等多地开展全方位合作。
科学方法是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敢于打开思想的“总开关”,更要善于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小池将改革发展细化成6个方面66个具体项目,每个项目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牵头、一个专班推进,按时间节点分阶段统筹实施,以体制机制和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口,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倒逼改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运用搬石头工作法、五步工作法、一线工作法,久久为功,不胜不休。
担当实干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五年来,坚持“省级战略,市县实施、四级联动”,合力推进。省改革办、发改委等30多个省直部门,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支持小池开放开发。市委、市政府成立推进小池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动员全市上下聚焦小池,聚力小池,全力推进小池改革创新工作。市委书记刘雪荣担任组长,多次到项目建设一线,现场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小池改革发展工作,十九大从北京归来,刘雪荣深入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首站选在小池,市长邱丽新深入小池项目建设一线把脉问诊。仅2017年,黄梅县委、县政府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4次现场办公会,研究小池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问题,县委书记马艳舟、县长屈凯军既挂帅又出征,经常到建设一线,把脉问诊。
时代的脚步,因为领导的关怀而分外铿锵;历史的进程,因为思想的指引而疾步向前。小池的事业,是实干出来的。不到小池开放开发现场,你无法感受到小池人有多拼。“白+黑”“五+二”“雨+晴”,5个月建成太子湖公园,9个月成功改造5.2公里的湖北大道,1年建成5.6公里的清江大道,18个月建成5000吨级的现代化综合码头,2年新建12.7公里的吴楚大道……
“作为特区和改革示范区,小池肩负着探路、示范的使命,而这条路上没有前人足迹,必须靠敢闯实干来开辟。”小池滨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欧阳水平说。
小池应该自豪,5年来,小池牢记省委省政府殷殷嘱托,砥砺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显著成就,书写了改革示范区、开放桥头堡的精彩新篇章。
小池更应奋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市委发出了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崛起的冲锋号。小池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新时代走在前列,为全省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这是小池滨江新区坚定的初心、响亮的回答、永恒的使命。(蔡志勇 沈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