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冈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冈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黄冈要闻 >> 正文

一路攻坚一路歌——我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黄冈日报    更新时间:2020/11/23

党建领航有活力,脱贫攻坚结硕果。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以整县推进支部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1月13日下午,在麻城市铁门岗乡大庙岗社区种养合作社基地,10名村民正在光伏大棚下除草。已经脱贫的79岁村民刘恩武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在合作社光伏基地务工收入有5000多元,再加上其他收入一起有1万多元。“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社区罗书记引进了这样一个好项目啊!”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路。近年来,大庙岗社区党委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和带富功能,通过抓党建、兴产业、促振兴、惠民生,实现了社区产业兴旺、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庙岗社区党委书记罗振生说:“在社区党委主导下,目前流转土地5253亩,建成2100亩优质稻基地、1000亩莲米种植基地、2153亩光伏发电基地和100亩青蛙龙虾养殖基地,社区每年可以从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184万余元。”

大庙岗社区的发展变化,只是我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2013年底,全市有6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4万人、贫困村892个,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排在全省前列,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定盘星。要摘掉扣在黄冈几代人头上的‘穷帽子’,必须牢牢抓住抓党建促脱贫这一制胜法宝,有效实现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高度融合、互促共赢。”市委书记刘雪荣在深入基层调研后指出。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抓手,建强红色堡垒,激活红色细胞,凝聚攻坚合力,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攻坚克难,乘势前进,成绩喜人。

这是一份喜人的脱贫攻坚答卷。截至2019年底,我市累计实现100.57万贫困人口脱贫,8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6.83%下降至0.14%;红安、罗田、英山、团风、麻城、蕲春6个重点贫困县市经省政府批准全部摘帽。

这是一套创新的产业扶贫模式。我市探索实践“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系统推进茶叶、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等十大特色扶贫产业,形成了以麻城一枝花、罗田一只羊、英山一片茶、蕲春一棵草、黄梅一只虾等为代表的“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培植出麻城福田河“油茶之镇”、麻城黄土岗“菊花之镇”、黄梅刘佐“银杏之乡”、罗田九资河“旅游小镇”、英山四季花海“花海旅游”等特色产业典型。

这是一份亮眼的脱贫攻坚党建成绩单。麻城市、罗田县代表湖北省迎接中组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情况检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效得到中组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对我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这是一次生动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践探索。英山县石头咀镇探索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岗位在村、阵地在村、责任在村“三在”工作法,代表湖北在全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上交流经验。罗田县探索村企共建“七个联合”模式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交流经验。全省基层党建整县推进现场会在罗田召开,聚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有效方法和科学路径,更加坚定了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党建引领,政治责任在脱贫攻坚一线彰显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我市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原则,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的市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建立健全了会商、约谈和暗访机制,切实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

“党建工作是脱贫攻坚最大的保证、最大的活力。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对标对表精准落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赵斌多次提出要求。

10月29日,赵斌来到扶贫联系点罗田县白庙河镇潘家塆村,调研指导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详细了解村里的产业发展、返岗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先后走访了杨念如、潘金龙等贫困家庭。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贫困户的愿望和要求,下足“绣花”功夫,认真做好帮扶工作,攻坚克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全市组织部门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大局,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具体实践,紧紧围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深化整县推进支部建设、推动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搞调研、定政策、抓落实,把脱贫攻坚融入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用脱贫攻坚实际成效检验组织工作水平。

市委组织部领导坚持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定期开展调研督导,深入一线发现解决问题、督促工作落实。5年来,赵斌走遍全市127个乡镇(街道),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每人联系1-2个县市区,深入现场,解决问题,督查工作。始终盯着问题,聚焦问题,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考核体系,加大脱贫攻坚指标权重,优化贫困地区、非贫困地区差异化考核体系,先后对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排名靠后的3个县、21个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问责,34次通报约谈相关责任人,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

我市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确保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的坚强领导就落实到哪里,党建引领和保证作用就跟进到哪里。

浠水县委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思路,抓实“大培训、大创建、大整顿、大攻坚”,不断提升政治力、凝聚力、组织力、保障力,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

团风县委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持续深化“强基固本、强村富民”工程,推行村级“公司化经营”改革,稳步推进“消薄攻坚战”,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厚植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让一个个“空壳村”变为“实业村”,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英山县委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凝心聚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走出一条“抓党建”与“促脱贫”深度融合的新路。

麻城市委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将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将塆组群众会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坚持每月召开一轮,倒逼各级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为党员群众宣讲政策、解疑答惑。

党旗高扬,战斗保垒在脱贫攻坚一线筑牢

面貌变不变,根基在党建;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2017年,英山县石头咀镇党委创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方法,有效落实“岗位在村、阵地在村、责任在村”机制,打造过硬的村党支部班子,筑牢脱贫攻坚战斗保垒。

2017年,罗田县委组织部指导骆驼坳、燕窝垸、郭家河、叶家圈、凡家冲、望江垴和燕儿谷公司7个基层党支部组建联合党委,实行“组织联合、规划联合、产业联合、资源联合、治理联合”,引导村、企、民齐心协力干出了脱贫致富新面貌。

我市实施整县推进支部建设计划聚焦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功能,按照“党支部+N+群众”实践路径,推行党支部星级管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舞活乡镇龙头。我市大力加强乡镇党委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乡镇党委规范化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全面推行石头咀镇“岗位在村、阵地在村、责任在村”工作机制,推动乡镇干部全员挂点驻村、领办扶贫项目,把工作重心放在抓乡促村、主要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全面推广浠水县乡镇党委建设“一委三办四平台”工作机制,加强乡镇(街道)机关“五小”建设,提升乡镇党委统筹协调能力,优化乡镇工作环境。

夯实攻坚堡垒。我市大力推进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5年累计新建1245个、改扩建1966个,补齐阵地短板;分类开展示范村创建,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全市重点培育1136个乡村治理、红色文化等五类特色示范村,带动贫困村、薄弱村的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力量、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形态;加强支部星级管理,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整顿,滚动摸排整顿1354个软弱涣散村、有序合并380个小村弱村,推动整顿工作常态化;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村布局调整试点,每县选择1-2个乡镇进行行政村调整试点,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英山县6个村党组织与四季花海公司实行村企共建,成立片区联合党委,实现村企共建抱团发展;红安县4个村依托南斗天湖项目成立联合党委、罗田县三里畈镇3个村联合建立錾字石片区联合党委,探索“大党委党建引领、大产业抱团发展”模式。

深化头雁工程。我市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要求,坚持和落实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县级部门联审、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机制,着力选优育强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村“两委”成员定期研判、动态调整,先后撤换不胜任不称职村级党组织书记165人,其中软弱涣散村书记35人。2018年村“两委”换届以来,共选派431名县乡优秀干部、引回576名在外创业能人到村任职,建立健全贫困村的党组织书记履职考核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138名不称职不胜任的及时调整撤换。抓实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创新“小班化、分片区”、电视直播等教学方式,分层分批轮训4100余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2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着眼2021年村“两委”换届,按照每村不少于2人逐村建立乡土人才库和村“两委”后备干部库,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同时,对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实行提级挂牌整顿,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强化造血功能。全市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在373个项目村落实产业发展项目739个,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开展“消薄”攻坚战,对全市35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及时将8400万元省管党费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全部投入到168个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村、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推动县级财政投入6232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100万元、盘活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300万元,为185个薄弱村筹集发展资本金8632万元。市委组织部成立调研督导专班,逐村走访调研、逐个督办推进,发出问题整改督办通知9份,督促落实“四个一”驻村帮扶机制、“一村一策”谋划选定产业项目,采用入股经营、村办实体、置办物业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动112个薄弱村资本金投入具体产业项目;对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的薄弱村实行奖补,力争到2021年底村村都有5万元以上稳定收入,市管党费每年列支200万元,对发展成效明显的薄弱村实行奖补。

一个支部就是一面旗帜。我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让党旗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战场上高高飘扬。

浠水县蔡河镇太平桥村是该县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蔡河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基础底子薄。近几年,太平桥村党支部加强支部建设,凝聚乡贤能量,提升基础建设,加强乡村治理,加强党建融合,聚积集体经济潜能,加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渐渐走出了一条聚焦产业发展的党建融合之路。

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的蕲春县向桥乡棠树岭村是蕲春县最东边的一个山区小村,全村仅有204户700余人,地偏人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人均收入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山沟。村党支部积极做好“党建+乡村旅游”文章,以党员带头、农户参与、乡贤支持的方式,引导发动村民参与到旅游项目及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中来,带领村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现在,全村农户每年在旅游方面收入过200万元,村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

党徽闪耀,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冲锋

11月8日上午,冬阳暖暖,英山县石头咀镇叶家山村五组脱贫户周望来夫妻,带着3名贫困户正在自家的田间挖天麻。

“感谢扶贫干部对我家的帮助!不是他们帮助我家到信用社贷来款,我现在也不会成为天麻种植大户,更不可能甩掉贫困的帽子。”周望来放下锄头,指着市生态环境局驻村第一书记钱智军和村支部书记柯柱腾这样对记者说。

周望来家2015年也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驻村扶贫干部的指导帮扶,依靠种植天麻脱贫。“今年种植了3亩地,收入大概有六、七万元。有扶贫干部三天两头到我家帮助解决问题,我明年准备种10亩地,实现致富奔小康。”周望来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信。

一名驻村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一名农村党员,就是一盏明灯。我市党员干部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

市委组织部从严落实部门主管责任,坚持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结合“进农村”攻坚行动,向全市3843个行政村选派“进农村”工作组,择优调整第一书记313名,对全市1201名第一书记进行全覆盖专题培训,提高驻村履职尽责能力;常态化开展日常驻村工作督导检查,督促落实工作经费和人身保险等基本保障,强化考核评价,对上年度考核优秀的367名第一书记进行通报表扬,对61名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提醒。

“鸭蛋书记”林虎。林虎是团风县委政法委派驻但店镇沙塘坳村第一书记。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该村贫困户易向明家鸭蛋滞销。了解易向明的情况后,林虎立即在朋友圈、村民群、帮扶工作群里打起了卖鸭蛋的“小广告”,还多方联系周边乡镇有食堂的单位,帮助售卖滞销鸭蛋。“林书记好啊!不仅帮我们卖鸭蛋,还用自己的私家车帮我们送货。今年帮我们销售了10万枚鸭蛋,是去年的3倍多。”易向明母亲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此外,林虎利用电商产业、网络直播销售该村优质土特产,拓宽群众脱贫致富渠道。

“硬招书记”李钢。2015年,40岁的武穴市委组织部干部李钢来到花桥镇樊祥村任第一书记。樊祥村在该镇41个村中是最穷的一个村,村里2200多人就有357个贫困人口。要使他们早日脱贫,必须出硬招,必须发展产业。李钢广泛联系回乡创业党员,引进绿康再生稻种植及光伏发电项目,吸收贫困户入股入社致富脱贫。现在,樊祥村由全镇倒数几名跃为前列,特别是97户贫困户在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

“辣椒书记”丰成。里店铺村是浠水县丁司垱镇9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9年初夏,驻村第一书记丰成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到周边兄弟村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到辣椒这种短平快的农作物很适合在里店铺村种植,而且这个产业的发展态势也不错。说干就干,不久,浠水荣贵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挂牌成立,辣椒产业在里店铺村生根发芽。

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干。我市各级组织部把扶贫攻坚力量汇聚起来,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结对帮扶温暖民心。全市1300多家市县部门与892个贫困村结成对子,8万多名党员干部结对3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动志智双扶。近3年全市892个贫困村共发展党员1308名。引导1400多名返乡创业党员发展项目983个,带动1.1万贫困户就业;动员2.8万名贫困村党员认领爱心帮扶岗位,结对联系9000多户“三留守”家庭、因疫因灾返贫户和特殊困难群体。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决执行贫困县乡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政策规定。坚持把在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培养锻炼主阵地,先后提拔重用33名重点贫困县党政班子成员、26名乡镇党政主职、34名第一书记,23名优秀村干部招录乡镇公务员,1204名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选调生全部安排到贫困村工作两年。从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精准选派1094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每年定期举办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常态化开展第一书记在岗履职情况抽查暗访,先后通报表扬497名优秀第一书记,约谈问责67名不称职第一书记及派出单位领导人。及时组织全市3930支驻村工作队、10404名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干部下沉支援、进村入户,精准帮扶4092户脱贫监测户、6716户边缘户、140户疫病户。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格开展履职尽责考核,探索建立召回管理制度,激励驻村干部发挥作用。

汇聚脱贫攻坚人才。我市出台“人才新政22条”,从市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择优选派重点高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县乡基层任职;选派7名特职人才到6个贫困县挂职;对接博士服务团选派计划,2011年以来累计争取7批次177名青年博士来黄冈挂职服务;2017年以来从省内高校院所选派75名“三区人才”到罗田、英山等地开展技术服务;实施“大学生扎根乡村建黄冈”人才引进工程,引进1025名大学生到村挂职任职,选拔1165名优秀青年农民接受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教育,基本实现“一村多名大学生”。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千人计划”,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2019年签约项目1165个,协议投资797.3亿元,动工1100个,完成投资306.8亿元。

党旗映红脱贫路,一路攻坚一路歌。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的最后关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正以最昂扬的斗志、最精准的措施、最过硬的作风,实干苦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推动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朱卫民 李 欢

Copyrights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黄冈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东门路126号 邮编:438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